东师《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春学期在线作业1(资料答案)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在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社会公众
B.民主党派
C.有影响力的人物
D.权力
2.()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A.环境
B.生态
C.公共政策
D.政策环境
3.投票规则的主要功能在于()
A.加总个人偏好找到共同利益
B.保持形式公正
C.降低决策成本
D.帮助人们确定偏好顺序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5.以“破字当头,突破定势思维,一切从零开始”为宗旨的思维方法属于()
A.对演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零起点法
6.()的客观存在及其主观认定被普遍认为是政策过程的起点。
A.政治问题
B.政治目标
C.社会问题
D.社会利益
7.在任何决策过程中,什么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简化对象、理清关系
B.增加不确定性
C.消除各种局限
D.确定唯一的结果
8.任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任何组织的建立于扩展,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A.政治
B.法律
C.经济
D.行政
9.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10.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的是()
A.政策资源的混合性
B.政策资源的广泛性
C.政策资源的重叠
D.政策资源的复杂性
11.( )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A.公共政策
B.公共物品
C.法律
D.政府机构
12.政策执行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是政策的
A.终结
B.废止
C.替代
D.合并
13.( )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
A.立法机关
B.行政决策机关
C.行政执行机关
D.人民代表大会
14.首因效应又称为()
A.新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效应
D.先头效应
15.保证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是()
A.人员
B.体制
C.资金
D.信息
二、多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6.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为如下哪两类()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行政议程
D.司法议程
17.政策终结的作用()
A.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B.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C.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
D.有利于政策质量的提高
18.下列关于马尔柯夫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马尔柯夫链是理论模型预测的一种方法
B.其重要性质是其长远概率既与一阶段移变概率相关也与目前的状态相关
C.其实用性是有限的,因为它依赖的基本假设前提很难满足
D.其所依赖的基本假设前提是:任何两个阶段间的移变概率不变
19.下列关于渐进理论模型表述正确的有()
A.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B.强调社会变革
C.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
D.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20.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 ()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21.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基本标准。
A.公平
B.合理
C.正当
D.公共
22.成本-收益分析中,收益可分为()
A.直接的和间接的收益
B.货币的和非货币的收益
C.长期的和短期的收益
D.大众的和私人的收益
23.进行政治可行性评估时要综合考虑()
A.政策将为谁增加福利
B.利害相关者的动机和能力
C.技术上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D.政策的贯彻主要是靠行政命令还是行为主体自身积极性
24.界定政策问题时,要做的工作不包括()
A.找到解决方案
B.找到问题的成因
C.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
D.设计评估标准
25.阶段的有序性是指政策执行应保持一定的()
A.时间的有效性
B.手段的适应性
C.阶段性顺序
D.过程的连续性
26.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是指政策是()
A.时间效力
B.空间效力
C.政策对人的效力
D.主体效力
27.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问题: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地理
28.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政策终结()
A.已经实现了政策的既定目标
B.发现政策背离了既定目标
C.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无效的
D.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29.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A.立法机关
B.选民
C.利益集团
D.领袖人物
E.行政机关
30.美国总统决策包括下列哪几种类型 ()
A.立法倡议
B.立法否决
C.委托立法
D.外交决策
E.防务决策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31.问题描述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32.政策客体的类别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
33.评估标准不会影响评估结论。
34.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主要工作。
35.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36.社会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 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
37.公共秩序(public order)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38.政策执行的时限性仅仅指的是执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
39.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
40.公共政策的特征包括政治性、经济型、价值选择性、多样性和层次性。
41.任何政策议程的建立都是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过程表现为不同政治力量的不断组合与分化,既涉及体制内又涉及体制外。
42.一般而言,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43.政策评估需要经过计划与准备、组织与实施、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44.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45.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46.成本效——效益是决定是否制定某项政策的基础依据。
47.党和政府历来把品德素质放在首位。
48.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9.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的。
50.在认定社会问题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