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放大学24秋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形成性考核测试一(标准答案)
时间:2024-12-22 点击:91次
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放大学24秋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形成性考核测试一(标准答案) 形成性考核测试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小学英语教科书最核心的学习内容是呈现语言运用形态的________。 A.课文语篇 B.录音 C.对话 D.短文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 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_______。 A.文化意识 B.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C.语言素养 D.语言技能 3.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__________的机会 A.运用语言 B.学习语言 C.掌握语言 D.习得语言 4.一位老师在讲birthday 一文时让学生说一说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生日活动安排的差异,并补充一些其他国家生日习俗,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_______ 。 A.语言能力 B.思维品质 C.文化意识 D.学习能力 5.一位教师在讲绘本时让学生观察图片卖草帽的老农夫倚在大树下休息,不料他的草帽被一群猴子偷走了。提问,农夫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呢?这样的思考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_______。 A.文化意识 B.语言能力 C.学习能力 D.思维品质 6.词汇教学常用的教学环节有 A.呈现 B.扩充 C.教授 D.操练与巩固 7.?语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A.交流的功效 B.连贯性 C.可理解性 D.准确性 8.关于小学语法教学说法正确的有 A.语法学习应该结合语境并与语法项目的意义相结合。 B.强调语法的功能,而不是语法形式本身。 C.强调在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 D.强调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 9.主题语境包括: A.人与自然 B.人与学习 C.人与社会 D.人与自我 10.单元中板块组合可遵循的原则有: A.注重相近内容的组合 B.注重词、句的整合 C.注重新知识与活动方式的融合 D.注重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 11.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随堂测试、期末考试、毕业学业考试等。 12.形成性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测试与非测试、教师评价、个人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等。 13.教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 14.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15.?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以及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16.对于个人而言,小学英语课程能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业发展,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 17.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以及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18.形成性评价是日常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实施的评价活动,其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核心是通过不同的反馈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19.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随堂测验、期末考试、毕业学业考试等。 20.教学设计强调学习者为起点,教学目标设计也必须基于学习者,将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整合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2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____和_____双重性质。 22.评价应采用____评价与____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____,又关注____,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23.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____、____、____、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24.社会情境是语言运用的语境。三大主题语境为:人与自我,____, ____。 25.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____根本任务,以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应具备的共同核心素养为指导,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____。 26.英语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和____。 27.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____、____和____。 28.教师和学生对于同一套英语教科书中的同一内容的理解与使用角度可能不同,这会如何影响教学? 29.合理开发与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所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不是越丰富就一定越有利于教学呢? 30.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日常生活对话,没有什么跨文化的内容,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课文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 |